我小時候因為父親是小販,所以對巴剎很熟悉,事到如今,再逛巴剎,確實有份親切感。巴剎這詞源自馬來語Pasar,當然,到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區,我們跟他們說巴剎,他們是聽不懂的,這也就是區域語言上有趣的地方。 有次在台灣,和太太為了要到巴剎買一些食材,就問了路人“請問這裏有巴剎嗎?”這樣不小心暴露了自己不是不是當地人的身分,當然一般我不會這樣問,但就一時快,破口而出,而眼前的阿姨大約也一頭霧水。 “賣菜的地方”我連忙補上。 “賣菜的地方喔?賣水果的要嗎?還有海鮮的可以嗎?”阿姨很熱心又緊張的在指引我。 巴剎裡當然什麼都有,除了蔬果,海鮮,各種肉類,人肉狗肉暫時在我那時候的巴剎沒有看過。還有很多好吃的,各種的麵類,豬肉粉,板麵,淋麵,伊麵,雲吞麵,咖喱麵,還有雞飯叉燒飯,經濟飯,Nasi Lemak,這些司空見慣的大馬熱門美食,有時候在長時間待在國外以後特別的想念。 豬肉粉的豬油渣,咖喱麵的馬來沾辣椒,當你在不同國度,尤其找不到一頓比較合胃口的一餐,當中一定會特別希望,是不是轉角處就有一檔心目中的美食出現,即使是Roti Canai忽然也覺得珍貴無比。 常會這樣反問自己,坦白說,媽媽煮的飯菜好不好吃?有時候我只是安靜的想著,媽媽因為自小家境貧窮,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母親,沒有到過什麼什麼餐館,也不可能隨時可以享用美食,更不可能到外面看世界。但在媽媽的能力範圍裡已經為家人無數次進廚房去準備一家七口一天的至少的兩餐,以這樣的四十年來計算,一天兩餐,大約要三十萬次的辛勞,以從不進廚房的人來衡量,這是多麼偉大的行徑,不是開檔做生意,每天的重複,除了愛,沒有其他。 那麼媽媽的飯菜到底美不美味?這是一份說不出的情懷,一頓凝聚家庭幸福與溫暖的無怨無悔的愛,這是不能永遠但一定是永恆的媽媽的愛。 現在真正的美食已經買少見少,都是外勞在做的檔口,有時候一些事情,就這樣再也回不來。